1、言语理解到底有没有正确答案,如果有,怎样得到正确答案。
当然有。怎样得到?不是说坐在电脑边随便打几个字就是正确答案了。要有正确的解题思路。正确的解题思路得到的是正确答案。那么,怎样证明哪种思路是对的,依据是什么?我也曾经进行了长时间痛苦的论证。考试已经结束,再去考一次已经不可能了,更不可能去找出题人去问。首先明确一点,题目所问的“主旨”“意图”,是一个客观事实。它是原作者的意图,不是你的意图,也不是出题者的意图。怎么求证原作者的意图?我们当然不可能去找每个作者问,一定要找到题目的出处。你不找出处,那是你自己的意图吗?你的意图又有什么用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文意顺承的题目一定有正确答案,为什么?因为这段话下面到底是什么,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你稍微花点时间找到,对照一下不就行了吗!嘿,但是这些所谓“名师”偏偏就懒得找,他们拍一下脑袋,选一个选项,然后开始扯为什么。我很想问他们:错误的答案怎么还能找出思路?你自己找思路也就罢了,你还到处告诉别人,你这不是害人吗?
2、怎样对待含有对策的选项
首先澄清一个流传很广的认识误区,国考中不存在“主旨题”和“意图推断”的严格分类。我不知道这种强行的“分类“是谁率先提出来的,又是否真的在考试中使用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考上以后,我花了一年的时间仔细研究了历年言语理解题,发现这是一个严重的认识错误,待会我会有题目来详细说明。
另外你一定要警惕那些含有对策的选项。我打个比方,就像刚拉出来的大便,虽然是热乎的,但你最好离他远点!
为什么要离他远点?要明确言语理解考察的是谁的观点。是作者的观点还是你的观点?如果作者在原文中明确提出了“解决方案”,那么你选带对策的选项,没错。但是作者根本没提解决方案呢?你要不要自己弄一个解决方案上去呢?事实上,绝大多数言语理解都可以找到他们的来源,总结性的语句基本上都来自原文的上下文以及标题。有的文章通篇都没有提出解决方案,但是有的“名师”就会告诉你去选对策。
1、呈现大自然多样性的热带森林是许多动植物的最后栖息地,它们的存在对人类来说极其重要。面对热带森林被严重破坏的状况,人们很容易忘记,这是温带地区大部分森林已经遭遇过的:在已开发地区,大量原始森林消失了;在开发区,尤其在严重降雨区,一旦那些山坡的植被遭到破坏,就会引起诸如洪水和泥土坍塌等问题。多数植物种类分布广泛,能够承受局部砍伐并幸存下来,但有些种类分布范围很狭窄,过量砍伐会使之永远消失。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是:
A.呼吁重视与加强对温带森林的保护
B.说明温带森林实际上更易遭到破坏
C.分析乱砍滥伐森林的严重后果
D.强调森林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典型的总分结构。第一句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热带森林的存在对人类来说极其重要。后面什么“原始森林消失”“植被破坏”“洪水和泥土”“植物种类永远消失”之类的,全是例子。主旨句是第一句。对照选项,注意,绝对不是温带森林!D
这题大部分网上的答案和解析都是错的,错的原因在于过于看重问法“作者的意图”。一看”作者的意图”?那不就得找应该怎么怎么样吗?哪个有呢?a呗。
但是真的看清楚这道题在说什么了吗?文中的主语到底是什么?是在说温带森林还是热带森林?我给你举一个例子:
你老婆对你说:
别喝了,你的身体对你很重要。你很容易忘记,你邻居就是过量饮酒死的。
请问,老婆的意图是:
A要重视和加强对邻居身体的保护 b 说明邻居更容易死
c 分析喝酒的严重后果 d强调身体对你的重要性
c为什么不对?因为在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结构里面,分析问题我们叫“论证”,永远不可能是正确选线。C的这个说法是典型的分析问题。难道作者的“意图”竟然是分析问题吗?分析问题算是什么意图?你说。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还有“名师”竟然认为这段话结构是“因果”。如果是因果,冒号后面能加“所以吗?你觉得加“所以”好还是“例如”好?你觉得因果还是举例?
2、有人说,经济领域与道德领域的规则不一样,经济领域强调的是“经济人”角色,以取得更大、更多利润为做事原则;而道德领域则要求奉献、利他、互助等。其实,经济领域固然有供求信号、等价交换、产权明晰、利润最大化等规则,但既然它是人们的社会活动,道德原则也会每时每刻渗透其中,两者难以清晰地割裂开来。
这段文字意在表明:
A.社会性是经济领域和道德领域的共同属性
B.在社会活动中需要兼顾经济原则与道德原则
C.市场经济中伦理道德的作用是必然存在的
D.社会活动中各领域的价值观念在互相渗透
关键词“其实”。主旨句:两者难以清晰地割裂开来。明确一下主语,经济领域中道德原则会渗透其中,两者难以清晰地割裂开来。主语是什么?是“两者”。是经济领域,道德原则。
B错的人最多。这个“经济原则”,我要问你文中什么地方提到过什么“经济原则”?你给我找出来!什么叫经济原则!文中说的是“经济领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区域,什么时候成一个原则了? 为什么错选b?原因就在于看到文中问“意在表明”,然后一股脑去看“需要”。
D试图通过“渗透”来误导,它的问题在于“各个领域”,这是典型的偷换概念。只有两个领域,不是各个领域。
为什么c是正确答案?原文是怎么说的?我们来看。
道德也是“看不见的手” 2009年06月29日 文汇报
有人说,经济领域与道德领域的规则不一样,经济领域就是“经济人”角色,把取得更大、更多的利润作为行事规则;道德领域可以要求奉献、利他、互助。其实,经济领域固然有“供求信号”、“等价交换”、“产权明晰”、“利润最大化”等规则,但既然是人们的社会活动,社会活动中的道德原则也会每时每刻地渗透其中,两者难以“清晰”地“割舍”开来。西方日益兴起的经济伦理学,提出“走出丛林”的口号,就是关注和研究市场经济中的伦理道德方面的学问。
3、我们的一些科普文章常常激不起公众的兴趣,原因之一便是枯燥。要把科普文章写得“郁郁乎文哉”,就需要作家的笔。科学的飞速发展,为文学写作提供了一座富矿。相信有眼光的文学家一旦领略科学题材的广阔富饶,便会陶醉在它的无限风光中乐而忘返。
这段文字谈论的是( )。
A.科普文章对作家的依赖 B.科学和文学的互相激励作用
C.科学和文学互相依赖的关系 D.科学发展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道题目错误答案满天飞,大部分网上的答案纠结在bc之间,依赖还是激励?激励还是依赖?绕来绕去,反复论证,一盆浆糊。
这段话是多么明显的一个结构!国考中出现过无数遍。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请你回答
1、哪部分是重点?
2、哪句话在解决问题?
"需要"这么明显的两个字你的见吗? 我口渴,我嘴干,我缺水,我需要水。你想强调什么?你想强调你口渴吗?那好,你继续口渴吧。你强调嘴干吗?你继续嘴干好了。
这道题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哪一句是解决问题?要把科普文章写得“郁郁乎文哉”,就需要作家的笔。后面的话,都是在论述“作家,笔”。
需要作家的笔。谁需要作家的笔?科普文章。
这道题的错误流传已久。我们看原文,然后你仔细琢磨是不是bcd。
让科学与文学常相聚 武卫政
很多人都熟悉科普电视栏目《科技之光》,也看过曾获国内外大奖的《追寻永乐大钟》和《守护敦煌》两部电视片。业内人士说,这两部电视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制片人赵致真撰写的解说词,《十月》发表时称其为科学散文。《守护敦煌》以散文的笔法介绍敦煌文物保护中运用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说得文采飞扬,引人入胜。《追寻永乐大钟》介绍北京觉生寺(大钟寺)那口无与伦比的大钟,字里行间则充满艺术品评的韵味和对历史的追思,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以这样的方式让公众走近科学,科学必然美不胜收。
赵致真说,我们的一些科普文章常常激不起公众的兴趣,原因之一便是枯燥。要把科普文章写得“郁郁乎文哉”,就需要作家的笔。科学的飞速发展,为文学写作提供了一座富矿。相信有眼光的文学家一旦领略科学题材的广阔富饶,便会陶醉在它的无限风光中乐而忘返。
4、缩略”是赶路人与时间搏斗的一种方式。也许,赶路人自有不得不缩略的苦衷,其中也许不乏积极因素,但从根本上说,所谓缩略,就是把一切尽快转化为物,转化为钱,转化为欲,转化为形式,直奔功利而去。缩略的标准是物质的而非精神的,是功利的而非审美的,是形式的而非内涵的。缩略之所以能够实现,其秘诀在于把精神性的水分一点点挤出去,像压缩饼干似的,卡路里倒是足够,滋味却没有了。对一次性的短暂人生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这段文字着重抒发怎样的感慨?( )
A.急于实现目标,必然付出代价
B.淹没在物欲中的人生是枯燥无味的
C.人们只重目的,忽略了过程的享受
D.时间可以转化为钱,却无法转化为美
这道题到底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作者到底在说什么?错误答案集中在b上。
注意题目要找的是“感慨”,那么作者的感慨在哪里,观点在哪里,评价在哪里?作者在什么地方抒发了自己的评价呢?最后一句。作者对于“缩略”发表自己的评价,看法:对一次性的短暂人生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要注意,是针对“短暂”人生来说的。
那么,这句话主语是什么,什么是一种遗憾?显然,我们知道一个道理“文中反复强调的是重点”。文中核心词语就是“缩略”,出现了十多次,文章前半部分反复强调什么是缩略,秘诀是什么,标准是什么。那么自然,缩略对一次性的短暂人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缩略说的是什么,文中第一句已经给出了解释:是赶路人与时间搏斗的一种方式。”是时间方面的,正好对应于主旨句的“短暂人生”。就是:“压缩简略时间,是一种遗憾”。
大部分错误答案是b,正确的是c。怎么分辨?其实很简单,文中到底在说“物欲”还是“忽略过程”?
A“必然”,语气太绝对了,正确选项没有这种口气。另外原文中“也许不乏积极因素”,可见作者并不是全盘否定,只是觉得“遗憾”而已。 D项完全不知所云。
对于答案的论证,看原文。你自己看最后一段,作者想说“物欲”还是“忽略过程”。
别让自己活成“压缩饼干” 雷 达 人民日报
我们到底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一个中国老农感慨地说:现在的人不管干啥,都要图个快嘛!我以为这是迄今为止关于我们时代最朴素、最一针见血的说法。
我早想为我们的时代寻找一个印象式的命名,却一直找不到。贾平凹有一部著名的长篇曾用了《浮躁》的题目,意在隐括时代,在那时,尚不失为一种智慧的概括,可是现在还用“浮躁”已不够了。我终于想到了两个字,叫做“缩略”——缩者,把原先应有的长度、时间、空间压缩;略者,省略、简化之意。称我们的时代为“缩略时代”,更为准确。
先说感情,友朋之情,师生之谊,本该是一个长期的情感过程,但这过程太漫长、太磨人了,不如压缩之,直接甩出一笔钱,人情债遂一笔勾销,当晚即可安心入眠。
再说阅读,看大部头的著作,徜徉在人类精神的宝库,固然充实,但是太累人了,难见实效,不如转化为看看影视,听听演说,省却多少麻烦。哲学、史学、美学等等学问,源远流长,研究起来太费劲,不如转化为通俗读物、白话今译、生意入门之类的小册子,彼此都方便。
甚至,人生过程也在缩略化。本来,人生各阶段各有韵味,童年稚气,少年多梦,青年豪勇,中年多思,既不能互相代替,也无法相互超越。可惜现代人总觉得按部就班太没意思,不如压缩之,重点是压缩童稚期和多梦期,尽快转化为挣钱、赢利,人由此而早熟,心由此而提前苍老。
“缩略”是赶路人与时间搏斗的一种方式。就说文学吧,我们仅用了十年光景,便把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全部演练了一遍,人家的一百五十年缩略为我们的十年,世界文学一体化的工程便告“完成”。再说消费吧,我们刚为购到一辆新自行车高兴了几天,旋即卷入了谈论购买私人轿车的热浪。工业化还没实现,就大做起后工业社会的迷梦。也许,赶路人自有不得不缩略的苦衷,缩略乃时代潮流使然,其中不乏积极因素,但从根本上说,所谓缩略,就是把一切尽快转化为物,转化为钱,转化为欲,转化为形式,直奔功利目的。缩略的标准是物质的而非精神的,是功利的而非审美的,是形式的而非内涵的。缩略之所以能够实现,其秘诀在于把精神性的水分一点点挤出去。像压缩饼干似的,卡路里倒已足够,滋味却没有了。古人云:“贪看名山者,须耐仄路;贪看月华者,须耐深夜;贪见美人者,须耐梳头。”而缩略者恰恰缺乏这种耐心。物质过程与精神过程,功利过程与审美过程,原是两种不同的节奏,需要互济互补,现在只求适应第一种节奏,第二种节奏便失去了位置,被缩略了。
下面两题,为文意顺承题。也就是我所说的“只要你找,一定有标准答案”的题目。我给出这两道题目的重要意义,请注意:凡是与下面我给的答案不符的,一定是错误答案;为什么会是错误答案,因为是错误的思路;为什么会是错误的思路,因为解题者懒,没有认真考虑。这两道题目都会解错,我不知道凭什么去相信他们给出的其他答案。
5、加拿大科学家在研究“威廉斯综合征”时意外地发现,有着音乐、数学天赋的人,他们的天赋其实是基因排列失常造成的,而且同样的基因失序也可能会导致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大多数一出生就患有“威廉斯综合征”的孩子,他们体内的7号染色体错排了20个基因。在全球每两万人当中,就有一人会出现这种情况。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着重介绍的是( )
a.基因失序与天才
b.什么是“威廉斯综合征”
c.“威廉斯综合征”的典型病例
d.7号染色体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文意顺承”题,是最简单的一类题,而且有标准答案存在。
文意顺承题解题思路是最简单的。我只*****,以及证据
正确答案是d。
请看原文接下来下介绍的是什么。
天才与疯子仅一线之隔
加拿大研究人员在探讨"威廉斯综合征"的时候意外地发现,有着音乐、数学天赋的人,其实是他们的基因排列失常造成的,而且同样的基因失序也可能会导致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大多数一出生就患有"威廉斯综合征"的孩子,他们体内的7号染色体错排了20个基因。在全球每2万人当中,就有1人有这种毛病。
参与这项研究的谢勒,以书籍的排印来解释基因图谱里被"排错"位置的情况。他说:"如果把基因图谱当作一本4万字的书的话,其中有一个含有20个字的句子被印颠倒了。这是过去没人见过的现象。"谢勒进一步解释道:"这类孩子天生就有学习障碍,心脏、血液和肾脏功能也不正常,可是他们中间很多却是音乐天才,社交能力也异常得好。"他们的研究报告指出,这些人错排的20个基因,其中一个是专门制造弹力蛋白的,这是让血管强壮并保持弹性的不可缺少的蛋白质。其他19个基因扮演什么角色,目前还不清楚。
6、中国很早就有鲛人的传说。 魏晋时代,有关鲛人的记述渐多渐细,在曹植、左思、张华的诗文中都提到过鲛人。 传说中的鲛人过着神秘的生活,干宝《搜神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虽然不断有学者做出鲛人为海洋动物或人鱼之类的考证,我个人还是认为他们是在海洋中生活的人类,其生活习性对大陆人而言很陌生,为他们增添了神秘色彩。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主要介绍的是:( )。
A.关于鲛人的考证 B.鲛人的神秘传说
C.有关鲛人的诗文 D.鲛人的真正居处
正确答案为b,同样不解释思路,自己考虑。自己看原文是怎么说的。
原文:王家蒙,《北京青年报》
中国很早就有鲛人的传说。魏晋时代,有关鲛人的记述渐多渐细。在曹植、左思、张华的诗文中都提到过鲛人。传说中的鲛人过着神秘的生活。干宝《搜神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虽然不断有学者做出鲛人为海洋动物或者人鱼之类的考证,我个人还是认为他们是在海洋中生活的人类,其生活习性对大陆人而言很陌生,为他们增添了神秘色彩。
鲛人的两种物产,世人视为珍宝。其一是鲛绡,任昉《述异记》载:“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金,以为服,入水不濡。”其二是一个令人感觉心疼的叙述,说鲛人的眼泪能变成珍珠。杜甫《客至》诗讲到有朋友带给他一颗泉客珠,结果“缄之箧笥久”,“开视化为血”。珍珠是鲛人的血泪所化,但鲛人似乎把友情看得比珍珠要贵重。《太平御览•珍宝部二•珠下》引张华《博物志》:“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予主人。”为表示小小的感谢,鲛人一下就送了一盘珍珠。所以有人谓鲛人不贵珠,因为眼泪不值钱吧。但如果从鲛人们的家乡盛产珍珠而不以为贵来说,更为合理。
7、“黑马”一词其实是从英语舶来的,原指体育界一鸣惊人的后起之秀,后指实力难测的竞争者或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的人,无贬义或政治含义。首先在英文中使用“黑马”的人,是英国前首相狄斯累利,他在一本小说中这样描写赛马的场面:“两匹公认拔尖的赛马竟然落后了,一匹‘黑马’,以压倒性优势飞奔。看台上的观众惊呼:‘黑马!黑马!’”从此,“黑马”便成了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名词。
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
A 论证“黑马”词义的起源 B 阐释“黑马”一词的内涵
C 分析“黑马”词义的演变 D 介绍“黑马”的感情色彩
这道题非常有趣。有很多考生看了这道题,气的七窍生烟,骂出题者是傻比。我要郑重其事的告诉你,出题者不但不是傻比,而且有水平,就算他是,你也要研究他的出题目的。惹你生气的,并不是题目本身,而是市面上现存的错误答案和含糊不清的解析。
我相信下面这个“解析”你一定见过。
材料介绍“黑马”一词的含义时,用了“原指……”’、”后指……”,表明了这一词义的变化过程。因此正确答案选C。
你从心里觉得对吗?觉不觉得有点别扭?我相信之所以这题的错误流传如次之广,是由于最初有那么几个人率先提供了错误答案和解析。后来的人也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解,那好吧,那就用这个算了。
怎样做主旨题?很多人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路。怎样看段落中每句话的重要性?很多人做了几年的题,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怎样分析选项?很多人到现在还不会。
原文有两句话。很显然,除了第一句以外,其他的句子都是在讲一个小故事,那么我问你,故事、例子有可能是主旨句吗?显然第一句是主旨句。“是从英语舶来的,原指体育界一鸣惊人的后起之秀,后指实力难测的竞争者或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的人,无贬义或政治含义。”
原指,后指,是说演变,没错。选c吗?我问你主旨句只有这半句吗?“无贬义或政治含义”什么意思?对应哪个选项?d。
这你看到了,cd对应的都是半句话,不是完成的话。A对应什么?a对应的是那个例子,是起源。A也排除。
网上曾经有一处这段话的来源,但是错的。这段话的真实作者是贺雄飞,出自1998年贺雄飞给当时非常流行的“草原部落”黑马文丛写的总序,收录在余杰98年第一版的“火与冰”上。完整文字,现在在网上还没有。
原文是怎么样的呢?
“黑马”一词其实是从英语舶来的,原指体育界一鸣惊人的后起之秀,后指实力难测的竞争者或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的人,无贬义或政治含义。首先在英文中使用“黑马”的人,是英国前首相狄斯累利,他在一本小说中这样描写赛马的场面:“两匹公认拔尖的赛马竟然落后了,一匹‘黑马’,以压倒性优势飞奔。看台上的观众惊呼:‘黑马!黑马!’”从此,“黑马”便成了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名词。
我选定的第一匹“黑马”是北大25岁的研究生——余杰。当我回家的路上,随手翻阅孙郁先生转给我的那些字迹模糊的、被余杰自称为“抽屉文学”的油印小册子时,禁不住吃了一惊这一夜我彻夜激动,耳边是火车的轰鸣,眼前是闪闪的烛光。1990年后,我接触过许多北大人,一度对北大丧失信心。但余杰的文章改变了我对北大的偏见。北大毕竟是北大,否则,怎能培养出余杰这样的“精英”呢?
很显然,为什么会有第一段?因为在第二段,作者要开始使用“黑马”这个词了。这就涉及到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你要在文章中使用一个新词,或者是生僻词,你是要首先解释一下它的来源呢?还是演变呢?还是内涵呢?
比如说“窥骛”,你如果想在写文章的时候使用这个词。你会首先如何处理这个词?
注一:本贴不适合刚接触言语题的人观看,如果你是新手,建议你先把历年公考言语题完整做三遍,并且自己总结每道题的解题思路。文中所举的例子,一直是某个时期存在激烈争论的题目,也是一度让很多人产生“言语理解是不是只能靠感觉”情绪的题目,即使在现在,其答案都是五花八门,不信的话自行百度,一定是一个辅导班给你一个答案。人参可以补身子,但你本身的体质要好,否则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