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考场上往往会出现“两级效应”——作答最精彩和最差的考生更容易被记住,上次为大家分享了2则优秀案例,这一次咱们换种形式,为大家分享2个反面案例,教大家学会避开高危区。
1
案例一:“长耳环”女生
点评者:考官1
点评对象:3号—“长耳环”女生
点评口述(有删减):
3号考生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她那一对耳环,开始我以为是因为自己不适应她的妆容,整场面试下来,我才知道自己是不适应“长耳环”所代表的过度表现和标新立异 。
客观来讲,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考生,说话声音洪亮、铿锵有力,像是以前当过主持人的感觉;而且说话旁征博引,能感受到她读过很多书。但是她的表现方式,多处让人有淡淡的不适感。
第一道题是演讲题,她非常突兀地站起来回答,我没有心理准备,还小小地惊了一下,我当时想着可能她觉得站起来更好表达,也没再在意;她表现非常有张力,配合的手势动作也很多,长耳环一直在晃啊晃,我盯着她的耳环看了好久;她的眼神让人有些不舒服,虽然会和考官对视,但完全没有交流感,还不时有种扫视全场的感觉,更像是在完成一场编排好的表演。
如果说这些外在的表现有些让人不舒服的话,那后面说话的表达方式就将这种不舒服积累得更多了。
一方面,她非常喜欢用反问句,答3道题一共用了10多个反问句,而且不是说那种加强语气,而是真的反问,有种领导对我说“你这都不知道吗?”那种感觉,我们考官坐在下面,明明一言未发,却像说错了话被扣上帽子一样觉得“冤屈”!
另一方面,她答题应该是想反套路,但是明显反过头了。第三题是一道计划组织题,要求大家安排一个新入职公务员的培训会议,问怎么组织。她洋洋洒洒答了一长串要点,也谈了如何保证培训的效果,也讲了培训中出现一些问题该怎么解决,但是却连最基本的培训方案、流程、内容等要素都没有见过,而是选择性的挑了一些点,不知道是为了反套路还是把问题和做过的某道题目搞混了;更意外的是,她还花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介绍她大学时组办的“十佳歌手”大赛非常成功。
2
案例二:眼神飘忽
点评者:考官2
点评对象:12号—眼神飘忽
点评口述(有删减):
这是我在这一次面试过程中遇到的最紧张的一个考生了,他的眼睛一直处于游离状态,时而看地,时而看天,只要和我有眼神接触,就会第一时间避开。整个答题过程其实并没有多少大的失误,但是能感觉到他全程都谨小慎微,从而显得战战兢兢,很是不自然,这样差的心理素质,自然减分不少。
他刚开始听题的时候应该是没听清楚,有道题是讲自己是大厅工作人员,两个服务对象因为排队吵了起来,问如何处理。而考生在回答的时候,答的却是服务对象和工作人员吵起来的问题……其实没有听清楚题目完全可以请求考官重读一边,他不知是因为不了解还是太紧张,没有这样做,答题就偏了很多,非常可惜。
答题到后面,他坐在座位上居然发抖了,全身轻轻地颤动,他自己意识到这个问题,竭力去克制,答那道题的时候,卡顿格外严重,之前还敢时而抬头作答,到这里完全是埋头答题了。
其实整体而言,他的作答内容还是不错的,能力方面也基本符合要求,但考虑到这是一线岗位,以后和群众接触的机会很多,如果以这样的状态去服务百姓,估计难以胜任,虽略带遗憾,还是将其打了整场的最低分,每次遇到这样的考生,心里确实是感到“恨铁不成钢”啊。
3
案例总结
北楚:
从这两个案例来看,其实最后得低分,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我们不优秀,相反,第一位女生是很优秀的,但是因为她的表达方式不对,缺少了分寸感,凡事毕竟过犹不及,因而导致她遗憾失败;第二位同学也并非一无是处的,但是因为心理素质太差,能力不能体现出来,也抱憾落选。
由此可知,“过和不及”都不可取,中庸之道是多么重要。
而如何把握好作答的分寸感就显得尤为关键,这个时候我们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去看看,看看其他同学怎么作答,看看前人积累的经验和教训,自己不断练习,不断调校,在充分了解考官的同时,也在实践中找准适合自己的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