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很长,因为干货很多。如果你身处的环境比较嘈杂,建议先收藏/分享,等清静下来,再细读。
逻辑判断确实很难,难在三点:
一是我们从小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逻辑训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根深蒂固,但可能是错误的思维模式,现在不只是要学习新知识,还要纠正很多错误的观念。我有时候感慨,也许小学生来学,反倒比我们更容易接受这些知识吧?
二是现代逻辑体系源于西方,这些推理、论证的规则是他们制定的,与我们中国人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确有不同。
三是公考培训这个江湖鱼龙混杂,老师参差不齐,官方又没有教材,不公布答案,不制定标准,导致很多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小伙伴们不知道该相信谁。
不过,一路跟着我被虐过来的小伙伴,再回头看看那些知识、那些课后练习,一定有一种“我已凌绝顶,尔等众山小”的轻松和豪气!
如果你还没有站上山巅,很可能是被一些荆棘缠住了,被一些石头给绊倒了。今天我就来帮你们铲除这些荆棘,砸碎这些石头,推你们一把。
联考中的逻辑判断题,分为三种,一是命题,主要是条件命题,偶尔会涉及联言命题和选言命题,二是朴素逻辑,三是可能性推理,又以加强削弱题为主。
按照课程的顺序,我们逐一梳理一下平时大家问的比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本身就比较难,有些是讲课时还需要强调得更多。
问题一:条件命题不会翻译怎么办?区分不清楚哪些是充分条件命题,哪些是必要条件命题。
答:如果靠我们对句义的理解来去区分和翻译,确实有困难,鉴于此,课堂上给大家整理了“条件命题翻译表”。根本不需要去区分,对照这个表格去翻译即可。我相信认真研习,绝对能够快速翻译。那些说不会翻译的,问一下自己,你记住了这个表格吗?
针对这个表,有些小伙伴可能有两个误解,这里澄清一下。
第一,不是按照充分条件命题和必要条件命题来分类的,第一类是前推后的,第二类是后推前的,第三类比较特殊,是“否一推一”的。“前推后”的命题中,有些是必要条件命题。
第二,“除非A,否则B”,是“否一推一”,是否定任一个,就能推出另外一个。“除非A,否则B”,可以翻译成“-A→B”,也可以翻译成“-B→A”,很明显这两种翻译结果是互为逆否命题,本质上是一样的。需要注意的,有时候A和B可能是否定的,比如“除非A,否则-B”,翻译出来就是“-A→-B”和“B→ A”。
例题1:
某水果店只有进货价低于正常价格时,才能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水果而获利。除非该水果店的销售量很大,否则,不能从果农那里购得低于正常价格的水果。要想有大的销售量,该水果店就要拥有特定品种水果的独家销售权。因为种种原因,该水果店没有得到特定品种水果的独家销售权。
由此可以推出:
A. 该水果店的销售量很大
B. 该水果店的进货价低于正常价格
C. 该水果店不能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水果而获利
D. 该水果店获利很少
【解析】题干给出四句话,前三句分别是一个条件命题,最后一句是一个事实信息,解题思路就是先翻译,然后利用“事实信息来推理。
三个命题,稍微一分析,就能感觉到它们是可以“连起来”的,即低于市场的价格卖水果而获利→进货价低于正常价格→销售量很大→拥有特定品种水果的独家销售权。
事实信息是:该水果店没有得到特定品种水果的独家销售权。
很明显,事实信息否定了“拥有特定品种水果的独家销售权”,根据“否后否前”,可以依次逐级否定。AB错误,C正确,D项不得而知。故答案为C。
关于条件命题,还有四个小问题需要注意:
一是“肯前肯后、否后否前、否前后面不确定、肯后前面不确定”这四条推理规则是专属于充分条件命题的,简而言之,就是翻译成“A→B”之后才能用。
二是当条件命题为真时,上述四条推理规则才能用。命题为假时,是不能用的。
三是当判定一个充分条件命题为真时,不能认定“条件真,结论也真”,因为当“条件假,结论真”和“条件假,结论假”时,整个命题也是真的。
四是要注意“否前,后面不确定”和“条件假,命题为真”的区别,一个是后面的“结论”不确定,一个是“整个命题”为真。
如果对这些知识很陌生,建议再回头认真学习条件命题的那两节课,把课堂上讲的例题的解体步骤梳理清楚。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题,有些同学做起来比较费劲。先看题目:
例题2:
一个没有普通话一级甲等证书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主持人,因为主持人不能发音不标准。
上述论证还需基于以下哪一前提?
A. 没有一级甲等证书的人都会发音不标准
B. 发音不标准的主持人可能没有一级甲等证书
C. 一个发音不标准的人有可能获得一级甲等证书
D. 一个发音不标准的主持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主持人
【解析】题干本质上是个三段论,要求给三段论补充一个前提。
这种题理论上有两种方法来解,一是用“→”法,二是三段论规则。不过这个题用后者只能根据“不能全否”的三段论规则排除BD,因为它们俩都是否定性的命题。而AC没法再排除了。
事实上在联考中,能够用三段论规则确定答案的题目很少。我们用“→”法来解一下。
先翻译:条件是主持人→发音标准,结论是-证书→-主持人,根据否后否前,结论可以转化成:主持人→证书。很明显,需要搭桥,补充“发音标准→证书”,就能够得到主持人→证书→发音标准。
A项是-证书→-发音标准,等价于发音标准→证书,所以答案就是A。
这个题其实很简单,但是在去年的考试中,很多小伙伴都没做出来,一是把题干的论据和结论搞反了。注意这个题先说的结论,后说的论据。别看这一个小陷阱,在考场上就能难倒很多人。我们有些小伙伴总说不知道该怎么总结,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做到“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如果你这个题做错了,下次再遇到这样的题,是不是就得注意它表述的顺序?
二是翻译完以后就懵了,不知道该补充什么前提,还一个一个去试选项,万一命题人把答案设置为D,就会耽误很多时间。这种题我们最终的目标就是把所给的论据和结论转化成A→B和A→C的形式,要补充的就是B→C。
这个题,非常典型。我们常说“做一道会一类”,如果你能像我这样把这个题研究透,还怕不会做这种题?
关于朴素逻辑,我就不多谈了。只提一个建议,考场上,如果十秒钟之内找不到突破口,又不愿意随便蒙一个,就直接用代入法。虽然可能慢一些,但不损伤脑细胞。突破口法看起来很好用,但是你不一定能找得到,即使找得到,有时候也容易把自己绕晕。说得残酷一点,突破口法不适用于非学霸。我在考试时,感觉状态不够好的时候,也用代入法。
关于加强削弱题,大家存在的问题有三个:
一是找不准论据和论点。虽然时不时就有小伙伴向我咨询这个问题,但我始终觉得存在这一困惑的只是极少数,因为羊V的总量是巨大的。我觉得应该是很容易找到论据和论点的……
加强削弱题,题干常见的为四种,第一种是根据某个调查得到的数据,或者某个实验得到的结论,或者观察得到的某种现象,来推理出某个观点。
第二种是没有观点,就只有数据/结论/现象,让你去加强削弱这些。
第三种先说一堆废话,然后发表一个观点,废话不是论据。
第四种是没有任何论据和废话,直接给出一个观点。So这有什么找不准的呢?是不是自己吓自己,做题中真的会经常因为找不准论据和论点而做错?我觉得肯定是其它原因导致的。需要注意的是,题目有时候让加强削弱论证/推论/论断,这意思是让加强削弱“由论据推出结论”这一论证;有时候让加强削弱结论。
第二是把一些概念搞混淆。比如曾经就有些小伙伴提出:我买的书上是从论据、论点、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联系上来加强削弱,没有提到因果论证、比例论证、类比论证等等这些论证方式。其实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我们的课程讲的更细一些而已。简单来说,它们的关系是这样的:
任何论证都是从论据推出、证明论点的过程。论据与论点的逻辑联系不同,也就被看作是不同的论证方式,比如类比论证,是通过类比来得到结论,而求异论证是通过寻找差异来得到结论。
针对不同的论证方式,我们有不同的加强削弱方式,比如类比论证,典型的削弱方法就是指出a跟b有本质的不同点,这其实就属于断开联系。
有同学可能会问,类比论证有没有削弱论据和论点的方法?现实当中当然有,只不过考试时不这么出题而已,设置的答案一般都是“断开联系”。
第三是有些小伙伴不能理解,或者说不能接受某些加强削弱的方式。问的比较多的是“因果倒置”和“有因无果”。比如时不时就有人问我:凭什么说因果倒置就是削弱了?
想要查看更多风暴羚羊老师行测技巧精讲,推荐免费试听风暴羚羊老师VIP视频课程
本文为步知公考风暴羚羊老师原创文章,任何公司、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步知网",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