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即自然环境的某个或多个环境要素发生变化,破坏了自然生态的相对平衡,使人群或生物种群受到威胁或损害的现象。
我国的自然灾害种类有很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发生后人财损失严重。
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向我们敲响了安全警钟。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洪水灾害、山洪灾害、台风灾害、地质灾害、雷击灾害。而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如果能够科学应对、及早防范,往往会起到很好的防灾减灾效果,因此积极应对自然灾害,是顺应自然规律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切入点 妥善应对自然灾害问题
(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应对自然灾害问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随着国家经济的腾飞,我国近年来盛事不断,如2008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世博,但同时也伴随着频繁的各种自然灾害,如2011年南方的持续大旱、2009年的舟曲泥石流、2008的汶川大地震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人员损伤和财产损失,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用对比的方式引出中心论点)。应召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切入点,规避、应对自然灾害已成为我国发展任务的重中之重。(开篇采用一正一反两个方面的事例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这种写作手法是可取的。)
纵观人类的历史,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多是自然的变异,然而近年来致使其频发的根源更多的在于人类的不规范行为,如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缺乏长期的规划与统一的协调预警机制等。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以国家的政治理论作为过渡,强化对主题的理论支撑)是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主义发展的成果,有必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切入点,合理解决各种自然灾害,为人民美好的未来而奋斗。(第二段从经济发展方式、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规划三个方面对问题进行了分析,角度全面、合理,从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引入到措施论证,过渡比较自然。)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舟曲县只用了短短半个世纪就完成了“陇上小江南”的转变,这说明了在经济起飞的初期阶段,低效率的粗放式发展有其必然性。但并不意味着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的长期可行性,灾难性泥石流就是对“环境破坏型”发展模式的警示(以舟曲县为例,采用不同时期两种不同发展方式进行对比,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正确性)。惟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控制并升级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以换来环境质量的改善,才能避免在未来频繁发生这类灾难问题,同时提升居民健康和幸福程度,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强行政问责(从“行政问责”这一角度对“规划”加以落实,很好的体现了内容的延续性和承接性),严格贯彻落实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一方面加强行政问责,以督促行政管理部门提高对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视(只有政府先引起足够重视,具体政策、工作才能在最短时间内高效的展开),确保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前提(合理规划是先导,只有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下开展城市建设工作,特别是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杜绝“暴雨淹城”的悲剧再次上演。另一方面,处理好城市的局部设计与城市整体规划之间的协调性(强调“局部”和“整体”之间协调性,很好的完善了措施的论证角度),严格审批城市用地,严守城市绿地面积的底线,以发挥集约功能,夯实应对自然灾害基础。(这一条措施具体从落实行政问责和规划的协调性两个角度进行了论证,整个论证较为充实。)
建立统一协调的防灾减灾系统,最大限度发挥人防作用,降低灾难的破坏力(属于配套措施)。首先,应构建一个信息全面、功能先进、覆盖面广的灾情监测、评估系统(先监测、评估),打造灾难预警的“科技天眼”。其次,完善信息发布与共享机制(第二步,发布、共享),及时向社会发布防范信息,以便做好防范准备。最后,加快完善防灾减灾预案(通过预案进行完善),强化对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防范,做好卫生防疫、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城市应急基本安全保障,确保城乡生产生活的有序进行。同时应加强防灾减灾的演练。如中美救援减灾联合实兵演练就是积极的尝试,对于确保应急准备与响应工作及时有效大有裨益。(最后一项措施落在“建立统一协调的防灾减灾系统”方面,分三步走,角度完整。)
总之,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切入点,解决或规避自然灾害问题是以人为本,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切实解决民生问题的必然要求,更是和谐社会建设必要条件(重申论点,引起重视)。如果自然灾害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电影《2013》中的场景(联系经典电影发出警示,很有新意)很可能就是我们的明天。(结尾在涵盖了应有内容的基础上不乏亮点,很好的总结了全文。)
此文在中政申论在线批改系统中得分为:28.4分
中政申论在线批改老师点评:本文的成功之处在于语言平实而流畅,用较为规范严谨的语言串联了核心观点。整个措施论证部分娓娓道来,条理清晰而逻辑性很强,结尾短小精悍,很好的总结了全文。同时,行文立足“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切入点 妥善应对自然灾害问题”,且能与“建立统一协调的防灾减灾系统”等相配套,考虑问题的角度比较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