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种考试像行测,看起来并不难,但就是很难拿。最尴尬和费解的事,莫过于你自认为做好了万全的准备,进了考场却觉得自己像个傻子。
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你不了解你的对手——行测。
不要以为你阅卷无数,身经百战;不要以为行测只是比那些庸脂俗粉多了一点点高冷,她高不可攀,从来不靠外表,也不嫌贫爱富,唯有大智慧、真懂她的人才能赢得她的芳心。
所以我一直强调,行测的学习,关键要塑造行测思维。少年,想征服行测,得转变思维了!(进入学习新思维)
一、行测的本质——行测思维
行测作为公务员笔试的一个科目,是考查应试者从事公务员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一般潜能的一种职业能力测试,测查大家是否具备行政工作的思维、素质、能力。素质和能力,大家都明白是指什么。那么,什么是行政工作应该具备的思维呢?又怎么通过行测考察呢?
行政工作繁琐,需要高效率,所以行测对速度要求变态的高;条规性强,但又需创新创造,所以行测没有教材,给出题老师最大的自由,但是不代表行测没有考试范围,命题人并不能肆意乱为。
因此,行测考试通过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考查相应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试题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和常识判断这5个部分。每个部分考察的能力有所侧重,但本质上都是行测思维的考察和延伸,这也是我一直强调塑造行测思维,并且把它放到我的VIP课程最首要位置的原因。(点击了解《行测概述与行测思维》课程详情)
二、行测思维
行测思维总结起来有三种,分别是逆向思维,找突破口思维以及围墙思维。下面我就具体跟大家讲一讲吧。
1、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不是行测独考的思维,但行测考到了极致。简单来说就是从选项入手,用好排除法。
升学考试中也有选择题,老师也会嘱咐注意结合选项,用排除法,但因为考试时间太宽松,我们往往不需要用,至少不是很重视。但是行测不一样,时间特别紧张,按部就班做完无异于痴心妄想。所以结合选项,擅用排除法,利用选项,逆向理解题目,在行测中是最为基本和重要的思维。
例题讲解
数学运算、资料分析的尾数法、数字特性法等等,就需要我们有效运用到逆向思维。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题1】
银行有200个保险柜,分别编号1-200号。为了保险起见,每个保险柜的钥匙不能编上与柜相同的号码,现在设计一种将钥匙编号的方法:每个保险柜的钥匙用四个数字来编号(首位数字可以为0),从左起的四个数字依次是保险柜的编号除以2、3、5、7所得的余数,如8号保险柜的钥匙编号 为0231,问编号为1233的钥匙是几号保险柜的?
A.73 B.93 C.123 D.143
解析:
采用代入排除方法,找出除以2余1,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也余3的数即可,显然选择D。但是此题若按照正向的思考方式解决,难度就会增加很多。
图形推理,考得很灵活,从题干分析,找不到规律是很常见的事,这时候千万不要放弃。不妨分析一下选项来逆推。比如说下面这个例题。
【例题2】
解析:
这个题,观察四个选项,A项是一个开放图形,其他三项均是明显的封闭图形,那么是不是考开放封闭性呢?再分析题干就很容易发现每一组前两个是封闭图形,第三个是开放图形,答案是A。
定义判断,有时候我们读了定义可能还是不理解它的含义,这时候也可以先分析对比一下选项。定义是抽象的,选项都是根据定义设置的具体的案例,是对定义的解释,可以帮助我们反向理解定义。比如说下面这个例题。
【例题3】
货币幻觉是指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只看到商品或劳务的货币价值的变化,而没有发现商品或劳务的实际价值的变化。结果,不是对商品或劳务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
下列说法中,哪一项不属于货币幻觉?
A. 由于各国央行长期的低利率政策,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资产价格上升,股票涨了,房价涨了,艺术品涨了,几乎每个人的腰包都被资产泡沫充实得满满当当,很多人一下子感觉到有钱了。
B. 甲国政府增加支出,使得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的竞争加剧,物价飞速上涨,人们的消费随之减少。
C.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破7奔6,对普通市民而言同样的美元却能兑换到越来越少的人民币,确实证明“钱正在更值钱”。
D. 李大爷常常唠叨说,60年代的工人一个月只有几十块钱的工资,现在一个工人却能拿到上千元的工资,看来生活是无忧啊。
解析:
这个定义属于经济学概念,定义表述得过于专业,不是很好理解。但是对比分析四个选项,可以发现,A、C、D选项都体现了人们关注了货币数量上的变化,而未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造成的货币实际购买能力的变化,再回读定义,货币性幻觉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而且对比B项可以发现,B项体现政府采购对市场的影响,不涉及货币幻觉,与A、C、D有明显的区别,就可以确定选B了。
2、找突破口思维
突破口思维很好理解,就是根据关键字等方法,找到题目的突破口,快速拿分。我们也用例题来进行分析。
【例题4】
到中世纪时期,大多数地区的文明已根深蒂固,难以________。唯独在西方,曾盛行一时的古典文明被连根拔起,为新文明的形成彻底扫清了道路,沿着崭新的道路自由发展。正是西方的这一独特性,使西方能发展经济力量,推动技术进步,产生向海外扩张、______世界诸海路的社会动力。这一重大发展________了中世纪历史的结束。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铲除 把持 宣判
B.根除 控制 宣告
C.清除 操纵 宣布
D.清除 掌握 宣示
解析:
行测考试时间有限,为了提升做题速度,解逻辑填空题时可以优先从熟悉的句子入手,作为解题的突破口,进而更快排除明显不合适的选项。比如本题的最后一句话“这一重大发展_____了中世纪历史的结束”,相对来说比较熟悉,可以优先作为解题的突破口。再结合四个选项,重大发展和宣判、宣示显然衔接不是很恰当,优先排除,再对比宣告和宣布,“宣告”指宣布、告知,强调事情某一阶段的结束,应在此处更为恰当,类似我们常听到的“某事宣告了某人职业生涯的结束”。因此答案为B。
【例题5】
小吴到商店买布。有两种同样长的布料,小吴买了第一种布料25米,买了第二种布料12米,小吴买完后,第一种布料剩下的长度是第二种布料剩下的长度的一半。那么这两种布料原来共有( )米。
A. 26
B. 38
C. 72
D. 76
解析:
布料长度一定大于25+12=37米,直接排除A。根据“第一种布料剩下的长度是第二种布料剩下的长度的一半”可知,若第一种布料剩下长度为x,则第二种剩下的为2x,剩下的一共是3x,即“总长度-25-12=3x”,说明“总长度-37”是3的倍数,代入选项,减去37后还是3的倍数的只有D,故答案为D。
3、围墙思维
前面我们说过,行测考试没有教材,给出题老师最大的自由。但是不代表行测没有考试范围,命题人可以肆意乱为。行测95%以上的核心考点,是在围墙之内的,我们应该将这95%的知识重点学习,做题时也同样,会做的题不漏,不会的迅速跳过。
注意:围墙思维强调的是复习范围要控制在核心内容上,并不是解题要用的思维。所以就不用例题进行讲解了。
相信大家已经很清楚了,那么再用思维导图回顾一下:
塑造行测思维,对每个考生来说,具备事半功倍之效。因为,当我们清楚为什么考行测、行测整体特点是什么之后,就能更快契合自身特点,找到复习行测的最高效的方式,就不会再一直在茫然的圈子中转来转去。
我经常强调的:行测千变万化,唯有能力不破,其实是一个道理。要学好行测,必须知道行测考察的本质,塑造行测思维,回归到公务员选拔考试,行测考察的本质上来。
你不是学不好行测,你只是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清楚地学习认识行测,做更多的题,更多的总结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