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考_申论答题技巧_“评论型”综合分析题如何答?

来源:步知资讯 时间:10-16 阅读:

  在国考申论大纲的五大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提出对策能力/贯彻执行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中,综合分析能力相较于其他几种能力作答难度更大,难在哪里呢?

  一、作答对象更多元

  如归纳概括能力只针对其中一项(问题、原因、意义、做法等)作答,作答对象单一,提出对策能力亦同理。而综合分析能力既需要归纳材料中的问题、内容、观点等,又需要分析材料的逻辑,还需要依此作出结论性的推断,因此它需要总-分-总三个步骤,作答能力也更加多元化。

  二、材料要点更隐晦

  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要点也多,更重要的是,答案要点藏匿在给定材料的专家表述、专业理论、政策解读等材料各处,考生很难快速、准确的找到。

  三、题型种类更丰富

  综合分析能力对应的常见题型有:启示型、解释型、评论型、关系型、本质型等几种,其中又以“评论型”作答难度最大。下面我们以2015国考申论真题为例作示范。

  【2015副省真题】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根据“给定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2、论述全面,语言简明;3、不超过250字。

  第一步:仔细审题,形成思路。从题干中可以看出,此题要求考生“谈谈对一个观点的理解”,属于评论型综合分析题。这种题型的特征是存在争议,即“新技术能突破社会屏障?还是不能突破?”因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观点(是什么):能还是不能;

  2、分析理由(为什么):能的理由以及不能的理由;

  3、做出结论(怎么办):怎么解决“不能的问题”;

  【点拔】这一思路包括了综合分析能力作答的三个阶段“总——分——总”,体现特征一:作答对象更多元。

  第二步:阅读材料,把握要点。此题的给定资料共11段,我们逐一梳理。

  第一段:引出话题,无要点;

  第二段:“认为新技术可能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融入社会。”(观点:能)

  第三段:“从理论上说,非常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的社会鸿沟、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正。”(观点:能)

  第四段:“但经过实际研究,现实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在新技术的使用中,城乡之间显现出非常明显的马太效应。”(观点:不能)

  第五段:“事实证明,信息技术的发展,只是在一定程度或者相当程度上填平了某种鸿沟。但从现在看来,新技术能否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还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观察。”(整合上述观点:一定程度上能,但仍需继续观察)

  第六、七、八、九段:一是从日常生活看,信息技术给他们的生活、交往、就业求职带来了很多便利;二是从表达渠道看,拓展了视野,转变了意识,有了表达渠道;三是从集体行动看,及时调动信息、建立维权组织、获得外界关注等。(“能”的三个理由)

  第十段:“不可过度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因为只有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才会有作用。”(“不能”的理由一)

  第十一段:“…….,两者之间的收益实际上拉大了。”(“不能”的理由二)

  【点拔】这11个段落中,既包括了“能”与“不能”两方面的观点,又包括“能”与“不能”两方面的多个理由。由于要点隐晦,考生会遇到如下问题:一、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知道哪句才是要点句;二、虽然找出要点句,但厘不清各要点之间的关系。

  这一梳理过程体现了特征二:要点更隐晦。

  第三步:紧扣要求,整合要点。

  第一到五段揭示命题人观点:新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填平某种鸿沟,但仍需继续观察。

  第六到九段:能的三个理由。

  第十、十一段:“不能”的两个理由。

  【点拔】其实给定材料的逻辑即是我们的作答逻辑“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只需根据“不能的理由”作出最后推断“——怎么办”即可。

  第四步:规范书写,完美呈现。

  新技术的使用,有助于突破社会结构屏障,有理论上能够成为促进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力量,但在现实中还存在困难。

  一方面,新技术给社会底层的农民工带来一些改变,一是给他们的生活、交往、就业求职带来便利;二是使他们拓宽了视野,转变了意识,有了表达的渠道;三是使他们可以通过自媒体技术维权。另一方面,新技术的使用会产生“马太效应”,强势群体更容易从新技术的使用中获益,而且新技术要发挥作用须线上线下结合起来。

  因此,国家应引导和扶持弱势群体普遍掌握新技术,改变弱势群体的状况,但不可过度地夸大新技术的作用。

  【点拔】一、书写时最好分三段,让答案看起来更加条理;二、注意逻辑词“一方面、另一方面、因此”的使用;三、结论是通过上述分析推断而来,虽然材料中没有,但不可不写。

  通过上述示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发,一、评论型综合分析题的作答思路可以概括为=观点明确+分析合理性/不合理性+作出结论;二、虽然要点隐晦,但给定材料的逻辑并不零乱,只需依据材料逐段梳理;三、书写中最好分两到三段,便于阅卷人找要点。做到以上几点,将“难题不难”。

  相关推荐: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招考公告及备考专题汇总

责任编辑:lc_木子

① "步知网"上的内容(含文章、资料、资讯等), 本网注明"来源:步知网"的,版权均为"步知网"或步知公考所有,任何公司、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步知网",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未注明来源:步知网"的文章、资料、资讯等,均为网络转载稿,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和准确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步知网",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原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与步知网联系。